【抗癌鬥士】先患腸癌再歷男人之痛 前列腺癌康復者當電話義工助同路人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20/12/04 17:37

最後更新: 2022/08/24 13:39

分享:

分享:

癌症康復者陳華,他先後經歷過腸癌、前列腺癌兩個頑疾,幸而抗病成功,退休後他決定投入義工工作,發放正能量。

陳華(Wilson)外表陽光、身材高大,說話亦中氣十足,完全看不出來是個癌症康復者。他先後經歷過腸癌、前列腺癌兩個頑疾,幸而抗病成功,退休後他決定投入義工工作,在不同活動中支援和鼓勵同路人,成為他們的正面例子。

5年前一次例行身體檢查,Wilson從報告數值中才發現自己的身體有異常,當時並沒任何病徵,隨即被轉介往外科、泌尿科跟進。服了兩星期的消炎藥,驗血檢查卻發現指數仍不樂觀,最後經抽針檢查確診前列腺癌。

腸癌康復再患癌 需切除前列腺

早在2000年,Wilson同樣在身體檢查中發現大腸有瘜肉,確診腸癌初期,需做手術切除。原本已經歷過一次大病,15年後又再來一次,Wilson坦言當下心情很忐忑不安,無法置信。

為甚麼又會找上我呢?完全諗都無諗過。因為第二次確診,起初精神、壓力上都有點不穩定。

雖然是二次打擊,但亦因為有上一次成功抗癌的經歷,Wilson花三、四日就調整好心態面對。

癌症屬1期,幸而尚未擴散,Wilson選擇「一刀切」做外科手術,把前列腺和周邊的淋巴結切走,盼做到更佳的根治效果。「前列腺、精囊、周邊的5粒淋巴結都切了。手術微創的方式進行,傷口好細,也不算太痛,完美地完成第一關。」

術後翌日雖然身體插了尿喉、引流管等,但Wilson仍聽從醫護的建議,在狹小的病房內來回走路,幫助身體加快復元。「手術後不要怕痛,別躺着不動,適當地郁動對病情有絕對的幫助,我想快點好返。」

(黃建輝攝)

滲尿後遺症相當困擾 「一大嚿嘢好怕影響外觀」

Wilson術後精神狀態佳,他笑說復元過程好輕鬆,並不難受。不過原來最辛苦、最難適應的關口,是在出院之後——尿滲問題。出院後至拆綫當日,護士給了Wilson一塊尿墊,他才知道沒了尿喉後,當膀胱內儲得太多尿液,原來是控制不了的。「一有多少少尿,就直接滲出來,這是前列腺癌患者好辛苦的事,好困擾,我當時無任何準備。」

一般人的膀胱貯存約400ml的尿液才有尿意,但對Wilson來說,可能一兩百毫升尿液已急到快尿出來。故初期Wilson要穿厚身尿褲避免滲尿,感覺非常差。要改穿鬆身褲,也會精神緊張,總覺得會有滲尿。

好多人因而不敢喝水,我都喝少了。當時我還在上班,以前窄身少少的西褲已根本穿不下,一大嚿嘢喺度,好怕影響外觀,不想別人知道。

醫護指手術後3個月為黃金期,Wilson需多做提肛動作,鍛練盆底肌肉。「當好急的時候,要忍那一下,吸住10秒再放鬆,一日最少做5次,早、午、晚、下午茶和宵夜後。當盆底肌控制得好,就會對尿滲問題有好大幫助。」

練習愈多情況就愈有改善,Wilson一步步由穿尿褲改為厚尿墊,再換薄尿墊,花12個月後就毋須再擔心滲尿問題。「換了薄尿墊舒服好多,也要習慣別等到急的時候才上廁所,因一急、一到臨界點就忍不住。未急就要去定,要提高覺察力,早一步去廁所。」

時間助跨越心理關口 曾影響自尊心

滲尿問題花1年處理,另一個心理關口,是做完前列腺手術後,勃起功能減退的問題。「前列腺兩側有兩條神經綫,控制男性性器官的勃起功能。若整個前列腺切走,無保留這兩條神經綫的話,就完全不能勃起。我好幸運,醫生幫我保留了其中一條,我的勃起功能仍能維持50%。」

能否保留神經綫,取決於癌細胞的位置。若太接近,則無法為了保留功能而放棄根治機會;Wilson指雖然功能減半,但亦正面面對。

男士自尊心最重要,第一道的心理關口過了,第二關我起碼還有50%功能,還未算好差嘛,慢慢就會適應,加上我年紀都這麼大了;其實相比起好多前列腺癌病人,我算是最幸運的一群,比其他人好好多了。

從外觀難以察覺到Wilson是癌症康復者,他仍曾經擔心外界會有異樣眼光。「在職期間我有個錯覺,覺得若人知道我患癌,會覺得我的工作表現會受影響,故我並不想讓身邊的同事、朋友知道這件事。」

期後後遺症漸漸減退,繃緊的精神壓力、焦慮亦隨時間消散,退休後Wilson開始敢與朋友分享這段經歷,對方的反應令他相當驚喜。「他們知道50歲以上的男士好大機會患上此症,並沒有所謂的眼光或疑問,其實好多時自己的憂慮,比起別人的異樣眼光還多。」

Wilson指現時已90%康復,精神、活動能力良好。以前不愛做運動的他,現在每周會堅持花3至5日做運動。(黃建輝攝)

同路人活動除了可幫助病友,Wilson說在他們身上也學到很多病後護理、治療方法的知識,將來可向其他人分享。(被訪者提供)

打慰問電話助病友 同路人帶來同理心

退休前是連鎖蛋糕店的銷售及營運經理,Wilson曾主力統籌義工活動。他計劃退休後繼續投放三分一時間做義工,剛好遇上香港癌症基金會招募,便隨即加入。本來對打慰問電話不太感興趣,但在社工的游說下決定一試,這份經歷一改他的想法。

曾跟進過一個80多歲的伯伯,起初他不太說話。後來聊了一陣子,大家互相信任之後,他便開始將內心感受、難過的事情告訴我。

今年新年前他要去美國探親,他說2月份記得再打給他,好想跟我聊天。他是第一個叫我再打電話給他的人,感覺後此成為了朋友,他信任我,我也好開心。  

Wilson既是同路人,又是聆聽者,在10多分鐘的通話中讓對方有個情緒出口,並感受到被支持、接納的能量,因為大家都感同身受。「若跟別人說我有多痛,他知道嗎?他未必知道。說滲尿,他知道我如何滲嗎?我們一說出來,大家就完全知道這種感覺。其實讓他們有個機會多說點,他就會舒服些、開心些。」

不少病友缺乏關心、覺得孤單,Wilson指慰問電話能讓他們感覺到有人關愛,抗癌路上並不孤單,有需要時亦可即時轉介予專業人士跟進。(黃建輝攝)

不單打慰問電話,Wilson亦參與癌症基金會「前路無阻——詠春健體班」,讓一眾病友強身健體之餘,亦加強社交。「外面的詠春拳講求力度和馬步,這裏比較慢,像套詠春操。它教我們如何提肛升腰、增強盆底肌。」利用運動連結病友,小組也會籌辦不同講座、小組分享,將化療、手術、電療等不同治療方案的病友分組,更針對性地提供支援。

認識了一班好好的同路人,開了個群組、每日都聊天。不過始終男士比較內斂,好少會說『我關心你』等說話,我們每朝都會講早晨、送祝福語,大家笑說只要在群組內有出聲,就代表健全了。

記者:吳霆俊